記得小時候住在鄉下,曾有過一段抓蟲、摸魚的美好經驗。
印象很深刻的是國小的國語課有一篇〈蟋蟀專家〉,當時我特別帶了幾隻台灣大蟋蟀到學校給同學觀察,甚至在課後帶了好多同學到我的秘密基地灌蟋蟀。也記得那幾年夏天,我在阿公家的院子裡便可以看到螢火蟲飛來飛去。阿公家附近有一個大水塘,除了水牛跟滿池的布袋蓮,還可以在池畔看到螢火蟲幼蟲。
夏夜,除了抬頭觀星,我也曾拉起白布,用燈吸引各種昆蟲;白天,則在草叢、灌叢、樹上探尋。那時候,天牛、叩頭蟲、糞金龜、金龜子、金花蟲、瓢蟲、蠼螋、螻蛄、螽斯、各種蛾類、蝴蝶、蜻蜓、豆娘、螳螂、稻蝗、菱蝗、負蝗、台灣大蝗,以及水裡的孔雀魚、大肚魚、蝦虎、蝦、毛蟹、水蠆、龍蝨什麼的都是我的玩伴。當然,肚子裡插著番薯籤或胡蘿蔔絲的炸蟋蟀,也是這段時間曾品嚐過的美味。
搬到城市之後,看到蟲的機會變少了,總擔心這些蟲是否因為環境破壞從台灣這塊土地上消失了。直到這幾年來,胖胖樹的熱帶雨林有了小小的規模,各種昆蟲陸續出現,讓我覺得無比開心。只要對樹的生命沒有傷害,什麼蟲我都會留著。毛蟲吃不夠,我會把牠們抓到另一棵樹上繼續吃。我不用藥,就是希望蟲蟲們可以在我的小雨林裡好好活著。
雖然最愛熱帶雨林植物,但是喜歡昆蟲的心情仍舊鮮明。除了植物圖鑑,我書架上有不少昆蟲圖鑑,也追蹤了阿傑老師的粉絲專頁一段時間了。阿傑老師這本《昆蟲上菜》一出版,我就立刻找來看。很喜歡書的編排和內容。包含國內外的食蟲文化,還有個人的食蟲經驗,十分精彩。
今天現場聽阿傑老師說書,既生動又感動。從阿嬤的吃蟲經驗開始,講述中藥中使用的蟲,在台灣吃蟲的經驗,一路講到海外各國,吃各種昆蟲的神奇際遇。搭配著影片、照片,娓娓道來,讓我們如臨其境。最後讓大家試吃蟋蟀罐頭(有點類似紅燒鰻罐頭的滋味)、螞蟻蜜餞(有點類似酸梅的滋味)、蟋蟀乾燥零食,大家都吃的津津有味。這不但是體驗,也是深度了解食蟲的文化。
不過,除了精彩的故事,讓我最感動的,莫過於阿傑老師說:「敢吃昆蟲,是對環境的信任。」從愛蟲、觀察蟲、吃蟲,進而體會友善環境的重要性。我想,這是所有喜歡大自然的每個人,心裡都會有的聲音。感謝阿傑老師藉由書本,還有精采的演說傳遞這樣的概念。
喜歡生物的人,也許有偏愛,但是愛自然的心,我相信都是一樣的。不論是愛昆蟲、愛魚、愛兩爬、愛鳥、愛哺乳動物、愛蕈類,或是愛植物,大家都希望這些生物不只是書本上的一個名詞,可以生生世世在地球上用續生存。
《昆蟲上菜》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9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