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夏天,我的臉書同溫層出現一篇有一家公司每賣一件衣服就種一棵樹的新聞,當然我的好朋友一定不會忘記貼給我看看。其實就我不專業的觀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國內外某大企業積極投入造林或種樹的新聞,或是哪個瘋子像賴桑一樣自己種了很多很多樹很感人的故事。這類的新聞或文章被我身邊朋友轉分享的比例超高,遠高於巴黎協定定了什麼鬼東西,或是再繼續暖化地球就要毀滅的專業文章。總讓我還相信,台灣人很關心環境?總讓我有信心,種樹是被多數人肯定的活動?
十年前有一則新聞不知道大家還有沒有印象,苗栗縣政府於2008年宣告該縣全縣人民要積極種樹減碳賣碳權。當時中華民國還沒有頒布《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基於《京都議定書》中清潔發展機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允許公私部門共同參與,國際上碳權交易又如火如荼,苗栗縣的主張似乎不是天馬行空。可是這些年來苗栗縣有賣出任何一筆碳權嗎?我是沒有查到資料啦!但如果有,相信應該會被苗栗縣政府大書特書昭告全天下吧!
而這麼多年過去了,繼前高雄縣推動百萬植樹計畫後,宜蘭、雲林、台中也都紛紛投入百萬植樹計畫。而碳權交易早就不是什麼新聞,我們鄰國也都積極投入。可是,號稱國土面積百分之六十是森林的台灣,這麼愛造林、做什麼都可以聯想到賺錢,怎麼都沒有任何一筆造林減碳被拿到國際碳匯市場交易?
我是真的很納悶,也很好奇,這種有錢可以賺的工作怎麼沒有人願意投入?還是投入之後才發現,造林減碳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我沒有答案,也不知道原因。我想說的是,種樹就一定可以減碳嗎?恐怕想的太簡單了?
1997年通過的《京都議定書》便同意造林與再造林(afforestation and reforestation,簡稱AR)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吸收可以併入溫室氣體減量值計算。但是卻一直到2001年通過「波昂政治協議」及「馬拉喀什協定」,造林及再造林活動才正式納入「京都議定書」的清潔發展機制項目中。原因無他,造林減碳要考慮的變數太多了。
而造林減碳的方法學,考慮的項目之多,令我由衷的佩服。設計出這套方法學的人非但是國際上頂尖聰明,更是超級細心。除了要證明造林前該土地沒有森林存在並且不會天然更新為森林,更考慮到受氣候及其他環境條件影響林木碳匯量,以及施用氮肥、栽培固氮樹種,還有使用機械除草等,會排放氧化亞氮及二氧化碳。但是這都不是最屌的,因為稍微有概念的人都想得到。我個人認為,CDM方法學中,最屌的設計是外加性(Additionality)及洩漏(Leakage)。
所謂外加性,簡單來說就是,當人為的造林及再造林活動產生的實際淨溫室氣體移除量高於沒有造林及再造林活動時碳庫碳儲存變化量,則造林及再造林活動才具有外加性。當沒有造林及再造林活動發生之時,該情況稱之為基線情境。基線情境下既有碳庫碳儲存變化量則稱之為基線淨溫室氣體移除量。進行造林及再造林活動產生的實際淨溫室氣體移除量減掉基線淨溫室氣體移除量才是因人為介入所產生的額外淨溫室氣體移除量。當然,這只是最基本的環境上的外加性,CDM活動還必須考慮資金、政策、投資等方面的外加性。而所謂洩漏,是指造林及再造林活動範圍以外的地方,因為該造林及再造林活動的發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這包含的項目也非常多,不是三言兩語就可解釋清楚。
一切的一切,從造林之前的評估,一直到造林後的長期監測及調查,都是非常專業且嚴謹的,目的當然是要確保植樹碳匯計算的公平,不要讓人為的溫室氣體移除量被誇張及放大。
造林減碳並不是像政客想像的那麼簡單,不是找一群小朋友來種種樹、拍拍照就叫作種樹減碳愛地球。搞到最後,樹不一定有活,小朋友搭車到造林地點就先排放了一大堆溫室氣體。當然,也不是隨便找一塊重劃區,請園藝或景觀公司一車一車運來數公尺高的大樹,以速成的方法來綠化就可以把重劃區冠上「森林」之名,開始吸收二氧化碳。別忽略了運送時所燃燒的汽油、大型機械挖樹穴、請吊車搬運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嚴格來說,統統必須成為計算樹木生長淨吸收二氧化碳時的負項。不知又得花多少時日才能相互抵銷。
造林並不一定就能減碳,一個不小心造林減碳不成,還會產生新的碳排放源。
不是說種樹不好。樹木生長會吸收二氧化碳無庸置疑。只是,種樹減碳需要經過嚴謹的規畫與事前準備,如果為了「形象」花錢亂種一通,那還不如不種。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字,請不吝按讚,如果我的文字讓您感動,請分享給更多人。更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我的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與《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謝謝!
第一本書《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請大家繼續支持!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0398
第二本書《舌尖上的東協─東南亞美食與蔬果植物誌》熱賣中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5650
《看不見的雨林》書籍介紹可參考如下網址,也歡迎多多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fatfattree/posts/1816427695055004
《舌尖上的東協》書籍介紹可參考如下網址,也歡迎多多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189915091039614/posts/2331419390222496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