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裡可能有植物、花、樹、戶外和大自然
 

不管是私下互動,或是在各地分享,常有人問我如何認識很多植物。不過,三言兩語總是解釋不清,所以特別寫這篇文跟大家分享「我如何認識植物」。整理了從簡單到進階的方式,還有遇到不認識的植物該怎麼求救。

植物種類很多,該如何認識又為什麼要認識植物呢我個人覺得,認識植物是一種興趣、也是為了把植物種好。如果是喜歡接觸大自然,認識植物可以幫助我們野外求生。在爬山或健行的過程,觀察植物可以成為一種趣味。如果是喜歡在家栽種花花草草,認識植物也是提高栽培技巧的必要過程。

如果只是種幾種好玩的,那是不是認識這些植物或許沒有太大差別。但是當想要種的種類越來越多,想要種好,而不只是種活,認識這些植物就非常有意義。就好像人有個性,每種植物也有自己的個性,不同植物的栽培方式也有所不同。知道植物的名字後,才有機會進一步去了解它原本的生活環境、氣候、生育地等狀況。藉由這些資訊、調整它的介質、澆水頻度、光照、施肥等栽種植物會面臨的問題。

如果事先不做功課,把著生植物種在土裡、把林下植物種在全日照環境,或是把沙漠植物放在室外淋雨一週,輕則植物體弱、生病,重則死亡。所以我認為在栽培植物前先認識它是很重要的環節,除了降低失敗的機率,更代表對植物、對生命的尊重。

就像學習語言有自然學習法與系統學習法,認識植物也是如此。過去農村社會,因為生活所需,自然而然會認識各種作物,區分哪些是菜、哪些是草、哪些是果樹、哪些有藥用……只要常接觸,起碼可以認識百來種。

都市化後,想認識植物可能就要從公園、綠地下手。以自然學習法來說,網路資訊不發達的時代,翻圖鑑是最快速的方式,正確率也高。早期鄭元春老師的著作《台灣常見的野花》、《台灣的海濱植物》、章錦瑜老師《室內觀賞植物》、薛聰賢老師《台灣花卉實用圖鑑》全集……一直到近代,郭城孟老師的《蕨類圖鑑》、夏洛特老師的《雨林植物觀賞與栽培圖鑑》、《食蟲植物觀賞與栽培圖鑑》、葉子老師《原來喬木這麼美》、《原來野花這麼美》、陳坤燦老師《300種最新花卉栽培與應用》、鐘詩文老師《台灣原生植物全圖鑑》等,都是很棒的工具書。

隨著資訊普及,部落格或植物論壇也成為大家認識植物很便利的工具。例如「一個人與花草的生活」、「福星花園」、「愛花人集合!」、「胖胖樹的熱帶雨林」等部落格,或是快被遺忘的「塔內植物園」、「花花世界」等論壇,也都有大量且系統化的資訊。

進入臉書時代,只要參加幾個的植物社團,每天一直看大量的照片,也可以快速的從無到上百種。我推薦的社團如「Taiwan雨林探險家」、「阿草伯藥用植物園」、「新興水果研究社」、「瘋植物學院」等等,裡頭高手如雲,po出來的植物千奇百怪。當然,外語能力不錯也可以加入一些國際性的植物社團,可以看到的東西又會更多更廣。只是社團中的錯誤資訊較書籍多,需要花一些時間區別名稱的對錯。

以上這都是在沒有系統化訓練之前,藉由大量接觸的方式來快速認識植物。分辨植物的方式靠的是「氣質」。一些常見或形態較特殊的植物,例如葉片巨大的麵包樹、開花時的風鈴木、鳳凰木,或是常見的九重葛、黃金葛、虎尾蘭、馬纓丹、台灣欒樹等等,大概都可以快速被記憶。即使記不得,也可以對植物名稱,科屬有一些基本的概念。

然而,認識植物到達一定的量之後,往往會開始產生瓶頸。認識植物會從看山是山進到看山不是山的階段,開始發現很多植物很類似,好像是A、又好像是BC。例如,把沒有開花的耳豆樹、摩鹿加合歡都當成鳳凰木,例如香楠、紅楠、大葉楠的區分,例如水杉與落羽松,或是廣東油桐與木油桐的區別。這時候就需要進入系統化的學習方式。

系統化的學習方式,可以藉由參加一些植物的講座、課程入門,也可以買書自修。但不論如何,都要開始學會認識並描述植物的形態。要成為真正的「植物人」,總得懂一些植物圈描述植物最基本的術語,也就是「行話」。這是「有效溝通」的第一步。

不然可能就會有把雀榕托葉當作落花,搞不清楚什麼是「一片葉子」的情況發生。一些平常對植物沒有興趣的朋友,出國偶然看到幾種自己覺得特別的植物想要發問,隨手拍張照,有時候拍得很模糊,有時候是沒有拍到關鍵特徵。問不到答案,通常就算了。畢竟只是一時好奇罷了。但是真心想認識植物,無法準確描述植物特徵,沒有拍到有效的關鍵形態,都會造成被詢問者的困擾。想幫也幫不上忙。

例如以下詢問「我在國外看到一棵很漂亮的樹,花紫色的,葉子綠綠的,樹高高的……」這個描述幾乎無效。但是如果變成「我在國外看到一棵很漂亮的樹,花紫色的,合辦花,花冠筒先端五裂,圓錐花序頂生,二回羽狀複葉,對生。」這樣就會有八、九成的把握是藍花楹。這描述對於不是植物圈的人會覺得是天書,明明是中文卻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是只要有基礎的形態概念,就很容易了解。就算原本不認識藍花楹,也可以藉由檢索表慢慢找出答案。

再回到學習過程中,就算已經認識上千種植物,這世界上數以萬計的植物,不認識的永遠比認識的多。遇到不認識的植物又該怎麼辦這部分可以分為自救或向外求救。自救很容易理解,最簡單的方式是自己翻圖鑑。進階一點可藉由植物的形態特徵,透過「檢索表」一步一步找到答案。那向外求救又是向誰,以及如何求救呢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問植物專家、老師。但是如果都沒有認識的人可以問呢或許可以尋求AI的幫忙。

一般來說,不管是栽培的植物,或是台灣野生的植物,通常都會有人認識。想快速」知道答案,可以到前面提過的臉書植物社團求助,或是專門讓人問植物的社團,如「這是什麼花」或「拜託~_~幫我鑑定一下這棵植物好不好嘛」。如果是特殊的植物類群,也可以直接到不同類群的社團求教,可能會更有效。不過,又回到前面的命題,請人幫忙要提供足夠的訊息,照片有對焦且清楚是基本,該拍的重要特徵不可以漏掉。不然就算網路上高手如雲,一樣無解。當然,有時候還是會遇完全沒有人認識的植物,這時候又回到自救這條路。想自己查,就需要完整的植物形態特徵,除了枝葉,更要有花果,才可以藉由「檢索表」慢慢找到答案。

再來說說手機的植物辨識APP。以較多人熟悉的「形色」來說,優點是,常見的花卉正確率其實不低,可以快速幫助分辨是哪一類的植物。缺點是,這是一款中國開發的軟體,通常答案都是中國使用的俗名。容易跟台灣使用的名稱搞混。例如台灣所稱的黑板樹,在「形色」會稱為麵條樹,有黃金雨美稱的阿勃勒,「形色」給的答案是「臘腸樹——這個答案在中國不算錯,但是與台灣一般所稱的臘腸樹截然不同。還有黃金葛,「形色」會告訴你那叫做綠蘿。得到了答案,卻是一個無法跟台灣的花店或植物愛好者溝通的俗名。

建議大家可以使用inaturalist,這是一款動植物都可以辨識的APP,簡稱iNat。這是許多生物學家會使用的APP,有學名也有在地名稱,正確性會高很多。也是一款適合公民科學家的國際化軟體。不管在哪個國家拍的動植物,都可以上傳求助,十分便利。

回到「我如何認識植物」這個命題。即使認識的植物有數千種,我還是會一直碰到不認識的植物。有時候會偷懶到臉書社團求救,有時候會自己設法找答案。找答案是有趣的過程,就彷彿打遊戲破關一樣,在尋找答案過程中也會得到不同的成就感。謹以此文跟大家分享「我如何認識植物」的一些小小心得,希望可以幫助大家體會植物世界的美麗與浩瀚。


胖胖樹的著作

 

《看不見的雨林——福爾摩沙雨林植物誌》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0398

 

 

 

arrow
arrow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