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秋水篇:「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據說曾士強教授在《易經的奧秘》節目中,藉這個典故,假拖孔子杜撰了一個三季人的故事。後來還被寫成文言文《子貢問時》(置於本文末)。

 

年輕氣盛時,遇到不講理,或是學問、價值觀與自己不合的人,總是在心裡對自己說「夏蟲不可語冰。」有時候也會模仿舅舅的口吻安慰自己:「瘋狗咬你,難道你要咬回去嗎那不比瘋狗還瘋!」

 

那時候心裡其實是傲慢的,甚至是瞧不起對方的。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總是那麼自以為是。姑且不論《子貢問時》這個故事的真假,這幾年,漸漸有了年紀,不斷思考跟學習,多讀幾次《子貢問時》的故事,或許「夏蟲不可語冰」是一種最大的體貼?我們總是習慣在自己的立場做理解跟判斷,如果立場不同,往往容易有衝突。若換個立場,會不會讓溝通更容易?這才漸漸體會「夏蟲不可語冰」其實是種同理心的極致表現。一年真的是四季嗎四季是真理?搭個飛機到新加坡、泰國,季節的概念也全然不同。

 

四季的例子也許不好,那「太陽下山」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用語,從中國帶來的概念,對很多台灣西部沿海長大的小朋友來說就不容易理解。天真無邪的小朋友往往會說「太陽是『下海』,不是『下山』啊!」難道要說小朋友錯了嗎

 

這些都是以自然界的現象為例,或許容易理解,可是很多價值觀的選擇,生活方式的選擇,這些看不見的、抽象的概念就不易體察。

 

每個人天生的個性不同、出身不同、學習歷程、社會經驗不同,價值觀自然不一樣,理解事情的方式也全然不一樣。硬要把自己的價值觀灌輸到別人的腦袋裡,其實是霸道的,會讓人不舒服的。可是我們常會自己覺得自己是為對方好,甚至「得理不饒人」,全然忽略了每個人心中的「理」並不完全相同。即使是兄弟姊妹、親子、夫妻間,也常會因為「理」不同而有所衝突。

 

彭明輝教授著作《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書中有一篇提到,夫妻相處,在結婚前只能看到一個人的四分之一,即這個人的價值觀、個性、生活習慣等等。結婚後,才可以看到並完整了解他背後整個家族的總總。有了小孩後,小孩要吃什麼配方奶、用什麼嬰兒車、要上什麼學校、犯錯要怎麼懲罰,諸如此類,一個人對小孩的教育理念才會真實呈現。結婚前嘴巴說的都不完整。等到小孩長大,經歷這些考驗後,人也會有所成長。至於成長後的模樣,或許連自己都不清楚,當然也不是結婚前的另一伴可以輕易推測的。

 

回到夫妻相處之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會結為伴侶的兩人,個性、價值觀、生活習慣必定有相類似或合得來的一面。甚是「門當戶對」,出身背景也雷同。但是,千萬不要忘記,再怎麼想似、相愛的兩個人還是兩個人。受傷了,只有傷者能痛,另一伴只能擔心、陪伴、照顧,最多只能說感同身受。而無法代為受痛。

 

同樣的,朝夕相處,必定會有多衝突。不見得一定是吵架,可能只是想一起看電影的時間喬不攏。這時候,想想「夏蟲不可語冰」的典故,多替對方設想,多一點同理心。相信家庭會個和諧。

 

特別是有寶寶的男士們,請一定要體貼自己的老婆。經歷我妹懷胎十個月、生小孩的過程、坐月子、半夜照顧寶寶、每四個小時要餵奶一次,真的十分辛苦。不能理解就想像一下當兵時偶爾站兩四夜哨有多痛苦,養小孩可是要天天站兩四。如果不能好待人家,就不要生、不要結婚。

 

我發誓沒有人收買我,要我寫這篇文章。各位兄弟不要揍我。

 

朝,子貢事灑掃,客至,問曰:「夫子乎?」曰:「何勞先生?」曰:「問時也。」子貢見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幾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討論不止,過午未休。子聞聲而出,子貢問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後言:「三季也。」客樂而樂也,笑辭夫子。子貢問時,子曰:「四季也。」子貢異色。子曰:「此時非彼時,客碧服蒼顏,田間蚱爾,生於春而亡于秋,何見冬也?子與之論時,三日不絕也。」子貢以為然。

 

arrow
arrow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