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幾天蘋果日報有一篇報導《一張照片看東區已死 台北成鬼街》,內文說「東區已被投資客毀了,台北成鬼街!」我覺得把所有的過錯推給投資客,有失偏頗。一個地方的興盛繁榮到衰敗,有其遠因近因,就像朝代興亡。

十八世紀工業革命前,每個朝代興亡模式都差不多。一個開國王者,推翻腐敗的前朝。然後慢慢建設,王朝興盛。幾代後又出現一個昏君,搞的民不聊生,然後再度被推翻。但是,真是如此嗎歷史學家發現,每次革命推翻前朝都會發生戰亂,死一堆人。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人口變少,大家分到的就多,人人有地種,家家有飯吃。當人人有飯吃,飽暖就開始拼命生小孩,稅金也繳得輕鬆愉快。中央地方都有錢,大家都愉快。百姓安居樂業,誰管你康熙後宮有多少老婆幾個阿哥;雍正最愛甄嬛還是馬爾泰若曦;乾隆爺下幾次江南,睡了幾個答應,搶了幾個香妃,養了幾個和珅。緋聞再多,只要大家有錢賺,搞好經濟就可以當明君。再認真一點上班就可以當聖王。但是當人口開始爆增,土地資源越來越少,種出的東西不夠自給自足,就會爆飢荒,也繳不出稅收,中央地方苦哈哈,不管最後幾任皇帝多麼認真上班也無力回天。沒東西吃,就是所謂的饑荒,飢荒引起民亂,然後出個站頭的登高一呼,編個故事說自己有天命,打贏了就是劉邦,打輸了就是項羽。被外國人幹掉了就是洪秀全。最後無論打輸打贏,饑荒加戰亂肯定死一堆人。一切又從來。所以,朝代興亡不是君王一個人的責任,一條街起落也有諸多原因。

我住台中,我家隔壁的中區幾年前也成為廢墟了。為什麼是投資客?中區很多房東幾乎都持有好幾十年了,這樣還算投資客

我也來說說我觀察到所謂商圈跟店面的興衰。商圈的組成一、人潮,也就是每個來逛街的人;二,店家;三,店面的房東;四,看不見的手。這裡解釋一下,自有店面的店家不是沒有,但是在高度都市化,土地貴到靠北邊走的台北市比例很低。

國中地理大家都有學過,商圈的發展,可能是交通建設,如忠孝東路上密集的捷運站。或是其他原因,如學校:師大商圈、公館商圈。都市重劃,如信義商圈。而看不見的手,就是決定捷運、學校、重劃區的力量。

捷運蓋了,大型百貨公司也來了,商圈興起,帶來了人潮,人潮帶來了消費力。付得起高額店租的大型連鎖商店紛紛插旗。慢一步想進來的店家怎麼辦四條路。第一條,眼見忠孝東路上一線店面生意好了,巷弄一樓就開始展店做生意。第二條路,往二樓以上或地下室發展。第三條,跑去跟房東談「唉啊!你租他這麼便宜啊!我每個月多付你一萬,還幫你付對方違約金,租給我吧!」一萬房東不見得會心動,那兩萬、三萬呢真實案例,原本在忠孝復興XX房屋超小店面,月租XX萬,後來開了一家OO食品,OO食品當初就是用XX+10萬搶到那店面。第四條,分割店面。一間五十坪的大店面會被切成很多小店。25坪切成五間,每間月租6-8萬。這樣一來,原本租不起25坪每個月20-25萬的店家覺得很開心。而投報率變高,房東也很開心。

商圈慢慢興起的過程,就像森林的演替,陽性樹先來,鬱閉了後陰性樹才會出現。毛利率低的書店、小吃店先開,慢慢的,毛利率高的服裝店、首飾店、連鎖餐廳就會來搶。阿不然你以為師大商圈很有水準的書店怎麼倒的

再來,隔壁每個月都漲價5到10萬了,現實的房東就會對房客說「唉啊!我如果租你這麼便宜,其他屋主會怪我破壞行情耶!你租不起,我就要換租給別人囉!」慢慢的,大家租金都調漲,每隔一年就調一次,越調越高,調到後來大家生意都做不下去,只好倒店。店一家一家倒,不好逛了,喜新厭舊的人潮也開始往其他更好玩的商圈去。怪誰這個故事裡的每個角色都有責任,或多或少罷了!

再說回投資客這個角色,你覺得當商圈繁榮,租金收益高到爆表的情況下,有幾個屋主會賣店面。店面這種投資標的跟其他房地產有所不同。收租小套房舊了,房東要自己整理,要自己買家具,房客是人是鬼,全憑一張身分證和房客自己唬爛。房東還要拜託房客趕快搬進來住。店面就不同了,房客要自己裝潢,還要拜託屋主讓他們提早開始裝潢。畢竟時間就是金錢,越早開店越早開始賺錢。而且房客有營利事業登記,有公司行號,店開了就知道是什麼行業,總是比較容易調查,也比較不會在房子裡燒炭自殺。

台北市大馬路的一線店面,動不動就好幾個億。好幾個億的店面月租金是多少你知道嗎以民權西路旁邊有名的服裝連鎖店來說,一個月租金實收1X8萬。房東一年什麼事也不用幹,收入就將近兩千萬,加上土地飆漲,三五年就可以賺幾個億,比中樂透頭獎還好賺。誰要賣店面給投資客台北市又有幾個投資客有這樣的實力可以買這樣的投資標的

商圈倒了,人潮走了。持有店面的房東怎麼辦第一條,降價求租。第二條,老子就是有錢空著養蚊子。第三條,自己開店做生意。第四條,賣掉。這時候不敏銳的投資客才有機會進場,然後不斷轉手墊高房價,甚至墊高租金。所以說,投資客只是在商圈開始走下坡時進場,稍稍微加速商圈衰敗的原因罷了。

等整個商圈死了,租金便宜到大爆炸,然後又剛好遇到人人都不想上班,人人想創業時,那些付不起高房租的手創店、獨立經營的個性咖啡店就會再度出現。慢慢累積口碑,怕吵的文青來了,打卡了,好奇的人也跟著來了,商圈又復活了。台中市中區,忠信市場,不就是如此

只能說,商圈就像一個大型的有機體,有生有死,有成長也有衰敗的過程,把一個商圈衰敗的責任推給投資客,不如推給貪婪跟喜新厭舊的人心。

arrow
arrow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