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蘇菲的世界」中這麼說:「假如這世界是一隻兔子,而人都是住在兔子身上的微生物;那麼好奇的哲學家總是不斷的沿著兔毛往上爬,想要一窺究竟。」不過我認為,現在想一窺世界的不只是哲學家,還有科學家。然而,科學家究竟在研究些什麼呢?

    有人說:「卓越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其實沒什麼不同,都是具備了豐富的想像力,唯一的差別只是在表達方式不同。」這番話或許有些誇張,但似乎也有一番道理。瞧!牛頓如何成為史上偉大的科學家?當然是憑藉豐富的想像力。不然,當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砸到他的頭,他也只會跟一般人一樣感到生氣,或是將蘋果吃下肚,而不會聯想到萬有引力了。由此推論,創意和想像力對於科學家和藝術家——甚至是哲學家、社會學家,乃至於政治家與企業家——都十分重要。否則,統計的結果只不過是一大堆沒有用的數據罷了,根本不可能從中衍生出改變世界的偉大理論。

    當然,好的想像力還是需要依附在現實之上。因此,一部動人心脾的小說必不會和實際社會脫節;一幅巧奪天工的名畫也並定能和現實接軌——即使是超現實主義也不例外。科學當然也是如此,再好的想像力都不可能創造行空的天馬,科學上一切的假說、原理、定律也都需要觀察、實驗和數據佐證。否則,麥克士威也不敢恣意預言光是一種電磁波。

    可是,創意何處尋呢?書本畢竟是死的,創新的理論和想法當然不會寫在書本上。然而,這並非是說書本完全無用。在架構新的想法之前,仍需接受專業的訓練,精通前人之學,從中求新求變,才不至於創造出前人已創造的舊學。而且,我總覺得,科學或是其他學問不是一個人就可以憑空造成的。學問是需要累積前人的發明、發現與經驗,一點一滴逐漸構築而成的。牛頓不是曾說過:「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甚至,德國哲學家黑格爾也說:「哲學史本身就是哲學。」我們或許還不能說物理學發展史就是物理學,但,量子力學的產生,是需要許多前人的共同努力;要了解量子力學,則必須先了解物理學的發展史。而我在上頭講了那麼多創新與想像力,也只是想表達奠定基礎的重要性罷了!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想要深入的了解科學,但我個人以為,熟悉科學史是每個人都必須做的功課。如果沒有古代科學家的努力,二十世紀的科學發展也不會如此快速,科學也不會帶給人類這麼多的便利。因此,當我們在享受科學帶來的物質文明時,是否也該試著了解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脈絡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胖胖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